《易经》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我们知道.《易经》自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对后来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已翻到了新的一页,所有的一切也都发生了变化,古老的《易经》在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已今非昔比,那它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呢?对此,一些国内外的学者专家进行了分析,他们将《易经》与中医,与建筑、现代物理学、现代遗传学等学科联系起来,认为《易经》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左右着现代人的思想和行为。
《易经》与中医
今天的各自然学科几乎都只有一个国际通行的学术体系,只有医学不同,分为两大独立的体系,这就是中医和西医。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西医各自独立地朝同一方向前进,中医曾有着几千年的辉煌,而西医则主要在近代一二百年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
(1)医易同源
中医的理论基础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相通的,“医易同源”便是对这种相通性的一种客观认知。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它充分吸收了《易经》的精华,并创造性地将其与医学融合,使得中医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物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都和《易经》有着深厚的渊源。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源于《易经》,并且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充分而详细的阐述。

西方医学则是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自然科学不仅为西方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发现血液循环到心脏手术与器官移植,从合成抗生素到大量化学药物的涌现,从最初使用显微镜到如今的CT、核磁共振,西方医学所取得的成就和展现出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
(2)对现代难病的防治,中医更具优势
西医这种诊断手段是中医难以企及的,然而传统中医并未因此而走向衰落。原因其实很简单,近数十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生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报复:一方面,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森林、土壤、空气等不断遭受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致使现代人的生理和心理严重失调。这就产生了新的医学难题:首先,疾病谱不断更新,一批批让西医感到棘手的难治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接连出现;其次,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以及对健康长寿的向往,使得保健养生日益成为医学科学的主要课题。

在这方面西医却有些力不从心。原因在于这些病症大多属于整体性疾病,病因复杂且隐匿,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这使得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在内的固定、规范的生物医学模式常常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不过西医的不足恰恰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中医整体动态观察的特点,有利于深入认识现代疑难病症的本质;中医的逆向思维方式,可以从病症所表现出的症候来探究现代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中医的辨证施治,不仅能依据出现的症候进行细致的整体分析,还能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处理,这对于具有个体医学特征的现代疑难病症有着重要意义。
(3)《易经》的整体思维模式受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视
中医的这种整体思维特点源于《易经》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西医将人体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是与生存环境中的致病因子相抗衡的主体,其思维模式与中医不同。中医把人体视为一个和外在世界的变化对立统一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平衡被视作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疾病的发展就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中医重视肌体的内因,秉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相干”的观点,所以中医认为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调节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进而避免人与自然变化之间矛盾的激化。

中医这种源自《易经》的古老且独特的整体思维方式,对现代人体科学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意义,认真探究人体内部与外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愈发受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视。

中医的理论基础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相通的,“医易同源”便是对这种相通性的一种客观认知。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充分吸收了《易经》的精华,并创造性地将其与医学融合,使中医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
易经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易经》的阴阳,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当阴阳与中医融合,便成了一种方法论,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五行、即水、木、金、火、土、它在中医理论中,首先是被用来与人体的五脏相配合,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重新审视:《易经》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重新审视:《易经》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特别提示
五行中、水、木、金、火、土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被运用到中医中,说明人体脏器的联系时,则是在正常生理状况下,是有规律性的活动,在病理状况下,正常的规律性活动被破坏。

人体与自然和谐共生
《易经》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对中医理论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与西医把人体视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不同,中医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与外在世界变化对立统一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疾病的发展则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
春夏养阳

重新审视:《易经》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秋冬养阴
1.秋季天气干燥,,可早睡早起。
秋季
2.可进食些偏于养阴养肺的水果。如:梨、梅等。
3.虽然天气慢慢转凉,但不要急于加厚衣,可以冻一冻。
1.冬天气候寒冷,万物蛰藏,可早睡晚起,使阳气内藏。
冬季
2.冬天易感寒邪,应少食生冷,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羊肉等。
3.冬季衣着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疮。
所以中医认为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调节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从而避免人与自然变化之间矛盾的激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