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辩证法则:通变致久。《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王夫之说:“《易》兼常变。” 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 的确,《易经》不仅有常变之名,而且有常变之实。《系辞》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而《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而这种规律也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处于变化之中,唯有天道规律是恒定不变的,而这种天道规律永恒不变的最高体现便是天上地下、阳尊阴卑。因此,事物的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体现出尊卑长幼的秩序,这种常变规律也是《易经》成卦的根本准则。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易经·说卦传》) 《易经》中每卦有六爻,代表着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分别有阴阳、柔刚、仁义的区别,所以说“兼三才而两之”,“六画而成卦”。从六画的位次来看,可以“分阴分阳”,也就是将初、二之位看作地之阳、阴,三、四之位视为人之阳、阴,五、六之位当作天之阳、阴。阴阳之位相互对立又统一,反映了道的恒常不变的模式;从爻变的角度来讲,六画又“迭用柔刚”,即六爻与六位相互交替使用,或刚或柔,处于不停运动、不断变化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爻者,言乎变者也”,体现了天道的运行变动情形。六位的阴阳和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它们相互交错、彼此迭用,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在变化,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当效法天道,不违背天道、不逆常道,顺应时势、适应变化,这样才能长久。 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系辞》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而《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