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说明。 “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而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生成过程展现的是宇宙的生生不息与变化发展。宇宙起始于混沌未分的“太极”(--),接着产生了“阴”(--)和“阳”(—),随后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这四象,四象进一步分化形成八卦。这八种符号代表着万物的不同性质,据《说卦》解释:这八种性质分别是“乾,代表健;坤,代表顺;震,代表动;巽,代表入;坎,代表陷;离,代表丽;艮,代表止;兑,代表说”。这八种性质也可以通过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体现。从八卦又衍生出六十四卦,但这并不意味着宇宙生成过程到六十四卦就结束了,实际上它还可以继续展开,所以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是“既济”和“未济”,这表明事物(并非特指某一具体事物,却又可以是任何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而这个终结又是另一个新的开始,因此《说卦》中提到:“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天下万物就是这样产生和变化的。 “易”所呈现的宇宙生化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系辞》还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序卦》中则提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所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关键在于“生”,所谓的“变化”之理、“易简”之理,归根结底就是“生生”之理。 生生不息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 此外,《易经》提出天地以“生”为“德”,这并非仅仅涉及生成问题,还为天地赋予了某种道德内涵。这表明在自然界自身的变化生成过程中存在一种有序化的秩序,这种有序化蕴含着生命的目的性。天地间的万物皆为天地(即自然界)所赋予,这种生生不息、天地造化的状态就是自然界的真实面貌。 生生之谓易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分化而为八卦,这八种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六十四卦并未完结,仍可展开。 天地之所以成为天地,关键就在于“生”,而所谓的“变化”之理、“易简”之理,从根本上来说自然就是“生生”之理。 “易”所展现的宇宙生化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序卦》提到:“有天地,而后有万物;有万物,而后有男女;有男女,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君臣;有君臣,而后有上下;有上下,而后礼仪有所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