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仪是道教习用的术语,用来笼统地指称道教的宗教形式。在历史上,可指称道教的经诰、戒律、规范、礼仪等。约宋代后,“科仪” 开始作为道教仪式的总称,又因仪式以斋醮为核心,所以一般又称为 “斋醮科仪”,主要指斋醮的门类与仪式,民间俗称其为 “道场”“法事”。 “科仪” 联称,在存世的道书中,最早见于约东晋南朝灵宝派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内容包括言语、讲习、禁酒、忌荤辛、制法服、巾冠、山居、斋、醮、燃灯、奏章等。“科” 原意为量度,后引申为品类、等级、法令和条例等,传统道教分为理和教两个层面,科便是教之别名,是指道教的各种科律教法,包含了教规、教阶、组织制度、从教的修持法度等方面,表示对道士行为的规定。早期道书有《九真明科》《太真科》等涉及道教信仰、戒律、规范等方面的科律典籍。 “仪” 即是礼仪、仪式。道教科仪有阳事科仪和阴事科仪之分,比如说祝寿庆贺、祈福禳祸、消灾解厄、祛病延寿、祈保平安、酬神谢愿等,都是阳事科仪;超荐先灵、度亡生方、炼度施食等事情,都是阴事科仪。 道教科仪名目繁多,正一道以符、箓、醮见长,其宗教活动主要以消灾祛祸,治病除瘟,祈祷平安,济度亡灵等为职事,符箓道派盛行于民间,活跃于朝野。正一道科仪大致可分为阳事和阴事两大类,根据斋主的要求,又有不同的规格和规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称为 “国醮”。阳醮有请水、安监斋、传递、发奏、启师、扬幡、挂榜、安监门、安监坛、分灯、净坛开光、迎銮接驾、开启、投词、宿启、参社散榜、拜斗、告歇、早朝、午朝、礼拜玉皇、三元法忏、临晚普度、拜表、诵经、解坛、收榜、圆满送圣等;阴醮有请水、灵宝济炼、安监斋、安龙奠士、传递、发奏、启师、扬幡、挂榜、分灯、净坛、迎銮接驾、开启投词、宿启、参社、灵宝济炼,召亡、诵经、关灯、破狱、告歇、三朝、转度人、拜九幽忏、引亡朝参、讲经说法、完礼经赞、普度施食、告歇安奉、启请上对、拜表、诵经、解坛谢师、祭夫、荐先、结帖化财小济叹孤、放河灯圆满送圣、天神返驾等等。 道教科仪继承了先秦时期宗法宗教的祭祀理论和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发展和完善。清乾隆后,道教逐渐开始走向衰弱,但仍有娄近垣辑集成《黄箓科仪》,成为近现代科仪的典范。斋醮科仪是道教神学思想的体现,不仅满足了民众祈福消灾、济死度生的心理需求,还具有教化信众的功能,同时通过科仪活动的举行,有利于地区的团结、统一,具有社会整合功能,还产生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道教音乐。自 2006 年起,各地道教音乐(科仪音乐)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道教学院、武当山道教学院、浙江道教学院内均设有道教专业课程,其中便包含有教理教义、道教仪范、科仪法事等课程。 道教科仪的起源道教科仪源于先秦时期的神灵崇拜和巫祝之术。早在夏商周时期,国家就设立了巫史之官,“巫” 以舞降神,为国家祭祀与军事、政治活动服务。至东汉道教创立之时,受隆盛之巫风的影响,巫术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以及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仪式、祭祀法器均为道教斋醮所发展和运用。道教的科仪在早期还受到了《太平经》一书的部分思想影响,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便产生了简单的斋醮仪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寇谦之、陆修静等人对斋醮科仪进行改革、整理。此后,道教科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演变。 道教科仪中的 “斋”,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曰斋,以表示庄敬。其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吃荤、不近女色等,这属于外在的、形式上的斋戒,即 “祭祀之斋”。庄子提出 “心斋” 之说,认为真正的斋应经内心修炼,清心寡欲,超凡脱俗。道教沿用了庄子的 “心斋” 之说,如《云笈七签・斋戒叙》引用了庄子的 “心斋” 观点,认为 “心斋” 就是要疏瀹其心,除嗜欲;澡雪精神,去秽累;掊击其智,绝思虑。 道教科仪的分类道教科仪主要分为阳事与阴事两类。阳事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 “太平醮” 之类的法事。例如清事(阳法事),一般称之为醮,主要用于祈福迎祥、禳灾除瘟、保苗谢神、还福(愿)渡关、祈雨断煞等。凡是法事主体为活人的法事,都是清事范围。古时所谓罗天大醮,周天大醮者,便是高规格的大型清事。南方民间各类清事还是或多或少的保存着。清醮法事,上可以祝国迎祥、祈丰保稔、禳瘟消灾,下可以植福益算、肃境安方、求财解厄。 阴事有摄召亡魂、沐桥渡浴、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等,属 “济幽度亡” 斋醮之类的法事。例如幽事(阴法事),一般称之...(内容与阳事相对应,描述阴事法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另外,道教宫观每逢朔、望两日或祖师圣诞等重要节日,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行为的仪规,统统属于斋醮科仪的范畴。 道教科仪道教科仪继承了先秦时期宗法宗教的祭祀理论和观念。早期科仪与斋醮有所区别,科仪是对道教从教规范各个方面的概括;斋醮则是道教祭祀仪式的总称。约宋代后,“科仪” 开始作为道教仪式的总称,又因仪式以斋醮为核心,所以一般又称为 “斋醮科仪”,主要指斋醮的门类与仪式。 斋醮科仪包括各种仪式和仪轨,如早晚坛功课、接驾、祝寿、进表、炼度等等。早晚坛功课是道教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仪,早诵香赞、开经偈、净心咒、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晚诵步虚、开经偈、玄蕴咒、《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等。祝将科仪常用于道教早坛功课出坛中,恭迎神真登临坛场。祭孤科仪常用于道教晚坛功课出坛中,祭祀孤魂,为亡灵超度。 此外,道教科仪还包括拜斗等仪式。拜斗是道教独有的科仪,源于世人对星宿的崇拜及信仰。北斗星君掌消灾解厄,南斗星君掌延寿施福,与人生死祸福密不可分,故拜斗是一种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之科仪,亦称之为朝真礼斗。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为北斗九皇诞。道场连续举行九日法会,诵经拜斗,礼忏祈福。 道教科仪的功能道教科仪具有通神和济度功能。道教信众来到宫观做道场,或为了祈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平安,或为了超度亡故亲友的灵魂早升仙界,或为了早生贵子和招财进宝,这些需要通过道士来奏请或召请天地间的神鬼来实现。《金箓大斋启盟仪》称 “道家所先,莫近乎斋。斋者甚多,大同小异,功德甚重,实能贯通乎上下,以归于最上一乘也。其威仪节度总二百四十条,秘于三元宫中,造端举要,以诏后学。由是观之,则所谓动天地,感鬼神,福邦国,济幽显,舍此道,则何以哉”。 道教科仪还可以感应神鬼,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安慰,或者帮助幽界的鬼魂拔度超升、或得道登升仙界。例如,通过举行步罡踏斗、破狱冲表等科仪,使信众的心灵得到慰藉,愿望得到满足。同时,道教科仪也是道教信徒用以修身、禳灾、祈福、赎罪及超度亡灵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仪式,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仪式化演绎。 道教科仪的发展道教科仪在发展中不断与历史社会相互适应,而非固定不变。从早期天师道的章醮仪、六朝灵宝斋仪,以及唐宋以后的黄箓斋醮仪式的发展和演变来看,道教科仪传统又与变迁的历史社会互相适应。 汉代时,诞生了《太平经》一书,书中构建了庞杂的宗教神学理论,还认为人可以役使 “神” 来消灾解难。之后诞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便受到了此书部分思想的影响,产生了简单的斋醮仪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寇谦之、陆修静等人对斋醮科仪进行改革、整理。唐、宋、元时期,科仪受到朝廷崇信,得到了发展、完善。明代中叶后,道教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道教转衰,科仪流传至民间。清乾隆后,道教逐渐开始走向衰弱,但仍有娄近垣辑集成《黄箓科仪》,成为近现代科仪的典范。 道教科仪的传承道教科仪作为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对于道教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道教科仪内容,自 2006 年起,各地道教音乐(科仪音乐)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中国道教学院、武当山道教学院、浙江道教学院内均设有道教专业课程,其中便包含有教理教义、道教仪范、科仪法事等课程。 道教科仪的传承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的规范传承,更是道教文化传承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道教科仪的传承需要道士们的口传心授,同时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道教科仪,从而促进道教科仪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道教科仪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道教科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神灵崇拜和巫祝之术,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现在的道教科仪体系。道教科仪的分类主要分为阳事和阴事两类,内容包括各种仪式和仪轨,具有通神和济度等功能。道教科仪在发展中不断与历史社会相互适应,其传承对于道教的发展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