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微子与“鬼”的迷思:科学与想象的碰撞 最近,好多粉丝接连不断地给我发信息,强烈要求我讲讲咱们国家江门捕捉到的中微子,追问它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鬼”。本来不太想聊这个话题,可他们不知从哪儿弄到了我的电话,轮番“轰炸”,实在招架不住,只好借这篇文章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中微子究竟是不是我们常说的鬼呢?大家众说纷纭。但说实话,在微观层面进行这样的争论,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我们对“鬼”的定义和认知,本身就存在诸多误解。 在道教文化里,有“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夷死为微,微死无形”的说法。也难怪网友们会开玩笑说,中微子就是“阿飘”,甚至是“阿飘”死了好几次之后变成的颗粒尘埃。 那“阿飘”到底是什么呢?古人觉得“鬼者,归也”,意思是人死后会回到原来的地方,所以人死为鬼。后来,鬼被看作是人的异化形态,像屈原在《九歌·国殇》里写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这里的鬼就是带有赞美意味的。不过在现代,我们平常说的“鬼”,大多用来指代邪恶、恐怖的事物,是贬义词。 在中国,判断正邪往往是看行为,可不是说鬼就一定坏,人就一定好。大家应该都看过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小说或者电视剧,里面人心复杂诡诈,可有些鬼却善良得很。所以说,我们所熟知的“阿飘”形象,主要是古代和现代的作者们,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做人的道理,并不是单纯为了吓唬人。 那么,中微子到底是什么呢?按照粒子物理学的解释,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粒子有12种,其中包括6种夸克(上、下、奇异、粲、底、顶),3种带电轻子(电子、缪子和陶子),还有3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缪中微子和陶中微子)。中微子不带电,质量特别轻,连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都不到,还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而且光在星际传播时,会因为引力或者星际尘埃而转弯,但中微子不会。它几乎不跟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只参与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 中微子还有个很关键的特性,就是穿透力极强,海水和地层都影响不了它,也没办法拦截和破解,这就导致中微子的检测难度极大。在所有基本粒子里,人类对中微子的了解是最少的,所以它又被叫做“幽灵粒子”。 那“鬼”和中微子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中微子虽然微小,却是一种特殊的能量磁场;而“阿飘”被认为是一种负能量磁场,从自然能量学的范畴来看,它们似乎有那么点联系。但“阿飘”更多是人们在想象或者相思情绪下衍生出来的一种形态能量,在类似量子纠缠的作用下,被人的精神力牵引,从而对人体产生一些影响。至于“阿飘”有没有思维,那就因人而异,不好说了。所以,讨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没什么实际意义,我们还是要相信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