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术源远流长,不管是面相,还是手相,相术大家及著作犹如百花齐争艳,盛放几千年。除了中国之外,西方的相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成就。 历代面相学名家及著作 传统面相学流派纷繁复杂,若按地域来划分,有徽派、粤派、川派、陕派、鲁派等。各个地方的相法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都尊崇《麻衣神相》和《柳庄相法》。所谓的派别秘传,大多只是在一些具体细节方面钻研得更为深入罢了。 在历代相学名家中,有史料记载的人数众多。其中,最早提出完整相学理论的是汉代的许负。许负是一位女性,因善于相面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侯。据说,她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作品,直至今日,许多相书中仍会提及《许负相耳法》。 《三国志》中记载了不少相学家,比如管辂、朱建平、柳无景等。到了隋唐时期,相学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隋书》记载了韦鼎、来和等知名相学家;在唐代,袁天罡、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无论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有着极高的声誉。 宋代的相学也十分兴盛,其中影响较大的相学家有陈抟、麻衣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对相学感兴趣。 明代有众多相学名家,并且涌现出大量相书。主要的相学家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其中袁家父子最为有名。相学史上广为流传的《永乐百问》,就源自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问答。袁珙的《柳庄相法》被收录进《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后来流传广泛的《柳庄相法》和袁家父子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相学发展至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神相全篇》,虽声称是陈抟秘传,但注明是袁忠彻订正。 清代在相法和相学著作的整理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相学著作中,《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洁明了、要言不烦,《水镜集》《相理衡真》则更加精细完备,是继《神相全篇》之后的又一综合性著作。而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相术著作当属曾国藩的《冰鉴》,这部作品是面相学应用于选拔人才的经典之作,在曾国藩实际的选人用人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深受后世推崇。 民国时期在相学的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有名。 除了中国,印度、埃及等东方古国以及西方国家都有各自的相学理论。例如,曾经对犯罪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颅相学,就和中国的骨相学有许多相似之处。该理论认为,人的各种“心能”分别与头盖骨上的某个区域相对应,一种心理机能的过度发展是脑内相应区域增大的结果,人的各种精神特质在大脑中都有特定位置,并能在颅骨外形上反映出来。当然,西方相学以统计学和遗传学为基础,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相学相比,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手相学的相关著述 早在希腊罗马时期,手相术就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手的重要意义,从中也能看出他对手相术的重视。他的弟子亚历山大,也有一些与手相术相关的趣闻流传于世。 此外,在塔斯马尼亚岛的瓦加塔米那、西班牙北部的亚特米拉等地的史前洞穴中,存在着大量的手形绘图。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掘中,手形文物也屡屡被发现。中国的手相学同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早在约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原各国就已经广泛流行各类相学。中国古代手相术有着自身独特的体系,最初是观察四肢,接着观察手掌,然后是手指和手纹,由此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分类相法。 崇尚相术的王充 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哲学家,创立了以元气自然论为核心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对相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其《论衡》中有《骨相》专述相术的科学性。 华山老祖陈抟 华山老祖陈抟,是闻名遐迩的五术名家,他在天文、地理、易数、相学、医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精深的造诣。人们普遍认为《麻衣神相》是他所撰写,这本书专门探讨手相和面相学相关内容,在相术领域被尊为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相学典籍里,关于手相的内容堪称丰富至极。像汉代王充所著的《骨骼篇》,以及王符所写的《列相篇》,都对手相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北宋麻衣道者的《麻衣神相》、明代袁珙的《柳庄神相》、清代陈钊的《相理衡真》等书籍,也都对手相进行了系统且全面的钻研。 一个值得注意的显著现象是,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相术著作中,手相研究往往占据了较大篇幅,甚至看手相在过去曾是踏入相学领域的入门之法。古往今来,在中国相学宝库中,有多部重要典籍,其中《玉管照神局》《月波洞中记》《太清神鉴》《人伦大统赋》最为有名,它们并称为中国四大相书。在这些典籍里,有大量篇章是阐述如何看手相的,比如“手纹形模”“71掌法”等内容。 进入20世纪,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各个学科都陆续开启了对手相的相关研究。如今的手相术已经能够体现出手的特征与人体疾病之间的关联。英国人诺埃尔·加克因,在对大量实例进行调查后,对手相给出了更具实践性的解读。另一位英国人弗兰德·凯特因斯,他集西方手相学之大成,把手形划分为四大类。凯特因斯的手相分类法在近年来受到众多手相专家的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