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由来和历史发展

 黎族的由来和历史发展情况如下:
  1. 族源
    • 古越族族骆越支系说:我国学者根据文献记载、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等方面的材料,多数认为黎族是从古越族的一支骆越发展而来。先秦时期,黎族先民生活于南方沿海一带,被当时中原王朝称为 “骆越”。古越族是对中国南方越族的统称,而骆越一支在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与黎族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都居住在岭南地区,有着相近的语言发音特点和生活习俗等。
    • 南洋古代民族迁入说:有观点认为,黎族来源于南洋(指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古代民族。从生物学、考古学证据分析,存在远古时期南洋地区的民族迁入海南岛,并逐渐发展成为黎族的可能性,但这一说法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
  2. 历史发展
    • *原始社会时期*:
      • 黎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起源较早,历史上主要定居于海南岛。由于距离中原地区较远,其社会封建化的进程较为缓慢,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公社时期,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在黎族的记载中有母权制残余的痕迹,比如清代的《黎岐纪闻》中提到黎族通常贱男贵女,遇事时仰仗女性做出决定。不同血缘集团的人才能通婚(母系氏族外婚制),黎族妇女病重时要送回娘家治疗、下葬也需埋在娘家的公共坟地等习俗,也体现了母系氏族的特点。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父权家长制家族公社和私有制出现,促进了黎族地区原始公社的解体进程。
    • 秦汉至中华民国时期
      • 秦汉: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南征岭南后,设桂林、南海、象三郡,海南岛为当时象郡的边塞。秦汉之交,赵佗占领岭南,自立为南越王。海南岛环海地带的黎族地区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但岛中部、南部等地区父系氏族公社延续时间更1长。
      • *隋唐至宋元*:
        • 从南朝的梁朝到唐朝,黎族社会逐渐受到封建制的影响。梁大同中,儋耳黎族先民 1000 多峒 “归附” 冼夫人,由她 “请命于朝” 而设立崖州。唐朝时,海南岛因优越的交通位置受到中原地区重视,贞元五年岭南节度使李复平定海南后,全岛共设立了五州二十二县,改变了汉族和黎族在海南岛上的分布状况,从北方为汉、南方为黎变为汉族分布于岛周、黎族聚居于岛中心(这种状况基本上一直持续到解放前)。
        • 五代至宋朝,中原战乱频繁,大量汉族人口南迁到较为安定的海南岛,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宋元两朝对黎族的统治日益加强,宋朝首创了许多治理黎族的政策并设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地方官制,元朝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对黎族人民实行武力镇压,另一方面任用 “归降” 的黎族上层 “首领”,封官并付以实权。宋元两朝的统治激起了黎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从宋神宗熙宁九年到元朝末年,黎族人民起义达 18 次之多。
      • *明清*:
        • 明朝时黎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更加激烈,从明洪武六年到清崇德四年的 260 多年中,黎族人民起义 30 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14 次。到清朝道光年间,州县的统治范围几乎囊括了海南岛所有黎族地区。黎族地区的封建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山区也掌握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农村人口显著增加。
      • 近代: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黎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们踊跃展开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如 1852 年海南岛的 “天地会” 积极响应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1897 年崖州多港峒爆发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起义等。
    • 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 5 月 1 日,海南岛解放,黎族人民步入崭新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黎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原本较为落后的生产情况得到改善。黎族人民因地制宜,发展热带农业、现代工业,冬季作物远销岛外,旅游业也迅速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

黎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如黎锦工艺、独木器制作、黎族民歌、打柴舞、骨器制作技艺、三月三节等都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