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发展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由来和历史发展如下:
  1. 族源
    • 契丹后裔说:这是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一种说法。清朝的乾隆皇帝最早将辽史中的契丹 “大贺氏” 与《满洲八旗姓氏通谱》中的 “达呼尔” 联系起来,认为 “大贺氏” 就是达呼尔的先民。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著名的辽金史学家陈述从族源传说、语言材料、地理古迹、民间古谣、历史故事、生产技术、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历史人物、人名、屯名、宗教信仰、经济生活、族称的由来及含义等方面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现代 DNA 分析也显示,中国境内民族中,达斡尔族与契丹有相对接近的遗传关系。
    • 蒙古分支说:因为达斡尔语与蒙古语都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两种语言之间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成分,所以有观点认为达斡尔族是古代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从成吉思汗时期开始,不少契丹族首领相继率军投靠蒙、元政权,在与蒙古族的密切联系中,达斡尔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了蒙古族的影响。
    • 土著说:有观点认为达斡尔族是黑龙江以北地区的土著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期的室韦部落有深厚的联系。室韦部落是古代东北的一个游牧民族群体,分布在嫩江流域及额尔古纳河一带,达斡尔族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与室韦部落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传承关系。
  2. 历史发展
    • 元明时期:1206 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达斡尔族人民聚居在大兴安岭西北部地区,少数聚居在黑龙江中上游。1370 年至 1388 年间,为避免明朝、蒙古之间的战争,达斡尔族陆续向黑龙江以北地区迁移。这一时期,达斡尔族主要从事农耕、渔猎和牧业,他们用农产品与相邻的鄂温克族、蒙古族进行交换。他们还修建了自卫防御的城堡,并且掌握了锻造技术,制造狩猎工具和武器。明朝时,统治者在黑龙江下游北岸特林地区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及其附属卫所等行政管理机构,还在辽东开原、广宁等地开设贸易市场,促进了达斡尔族及周边民族的经济发展。
    • 清朝时期
      • 战争与内迁:清朝初年,达斡尔族因人口众多、从事先进的农业生产且有坚固的防御城堡,成为清政府征服的重要对象。1635 年至 1643 年间,皇太极先后对达斡尔族地区发动了三次掠夺战争,导致达斡尔人口大量减少,多种经营的自然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自 1649 年起,达斡尔人陆续南迁至嫩江流域和嫩江支流讷莫尔河岸。
      • 抗击沙俄:1581 年后,沙俄开始侵略和掠夺达斡尔族地区。达斡尔族人民在京师轻车都尉明安达礼、宁古塔安本章京沙尔呼达等人的领导和指挥下,参加了在库玛尔河和松花江口等地的多次战斗。1660 年,达斡尔人参加了在古法坛村消灭斯捷潘诺夫部队的战斗,恢复了黑龙江流域的社会安定。
      • 被编入八旗:清朝在达斡尔族中实施八旗制度,达斡尔人被编为牛录,分为都博浅、莫日登、讷莫尔 3 个扎兰,后又分别扩编为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八旗制度规定了达斡尔族人服兵役、驻守卡伦、定期巡逻中俄国境线等义务。
    • 民国时期:奉系军阀在政治上对黑龙江地区实行大汉族主义统治,经济上掠夺当地自然资源,强占少数民族牧场,贪官污吏搜刮民财,胡匪掠夺牛马和皮货,随意枪杀少数民族人民,达斡尔族人民生活困苦。
    • 新中国时期
      • 民族区域自治:1947 年达斡尔农区进行土地改革,牧区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1952 年开始建 7 个达斡尔民族乡,1958 年 8 月 15 日在内蒙古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 发展与进步:在国家和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达斡尔族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取得了进步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