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介绍 人口数量,地区分布,传统节日,民族习俗和特色文化,历史名人 ...

 以下是关于拉祜族的详细介绍:
  1. 人口数量:根据 2021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拉祜族人口为 499,167 人。
  2. 地区分布
    • 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具体来说,云南的拉祜族约 78% 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沿中缅边境的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近 50%的拉祜族总人口居住在该县;其余分布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思茅、普洱、元江、墨江、中越沿边的江城等县,以及中缅沿边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拉祜族与汉、傣、彝、哈尼、布朗、佤等族交错聚居或杂居。
    • 境外: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也有拉祜族人居住。泰国北部山地有一些拉祜族人,美国的拉祜族有 4 千余人,分别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和明尼苏达州。
  3. 传统节日
    • 葫芦节:农历 10 月 15 日,是拉祜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扎妥和娜佳是由葫芦孕育而生,所以葫芦在拉祜族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节日期间,人们会载歌载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还会进行祭祀祖先等传统仪式。
    • 新米节:每年稻谷成熟时,拉祜族会过新米节。节日里,人们会到田间采新谷,然后蒸熟祭祀祖先,祈求来年丰收。之后,大家一起品尝新米,分享丰收的喜悦。
    • 扩塔节:即春节,是拉祜族的重要节日。节前人们会打扫房屋、准备年货,节日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还有打陀螺、荡秋千、跳芦笙舞等娱乐活动。
  4. 民族习俗和特色文化
    • 服饰文化:拉祜族的服饰兼具早期北方游牧文化和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双重风格。男子一般穿对襟短衫、长裤,头戴黑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多穿开襟、开衩的长衣,下着长裤或筒裙,头缠包头或佩戴各种银饰。
    • 饮食文化:拉祜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欢用竹筒烧饭,也会食用野菜、野果、肉类等。他们擅长酿酒,酒在拉祜族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社交,都离不开酒。
    • 居住文化:拉祜族的传统住房多为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这种建筑风格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条件。
    • 文学艺术:拉祜族的长篇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以说唱形式流传,是拉祜族文化的瑰宝,生动地讲述了拉祜族的起源、发展以及与自然的关系等内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拉祜族的传统自娱性舞蹈芦笙舞,动作优美、节奏明快,是拉祜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 宗教信仰:拉祜族崇拜多神,供奉 “厄莎”。“厄莎” 被认为是创造天地万物的神,拉祜族人民对其怀有敬畏之心,在日常生活和重要节日中都会进行祭祀活动。
  5. 历史名人
    • 扎法:清末云南孟连县的拉祜族头人。1891 年,他联合傣族土司罕炳昭发动反清武装起义,领导拉祜族人民和傣族人民屡次打退清军,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最后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 李通明:原名扎俄,生于缅甸孟卯。1874 年迁到西盟勐坎,到寺院拜佛,被三佛祖留在寺院放马。他刻苦攻读经书,后来被三佛祖招为女婿,三佛祖病故后,由他继位管理行政宗教事务。1890 年英国殖民者用巨款收买他,被严辞拒绝,后来清政府封他为 “西盟勐梭土目”。
    • 李扎约:拉祜族文化研究专家、舞蹈家,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他编创了《欢乐的山寨》《快乐的姑娘》《猴子舞》等近百种舞蹈,还搜集、整理了大量拉祜族的民间文学,如叙事诗《牡帕密帕》、迁徙诗《根古》等,以及大量民间故事,为拉祜族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