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介绍 人口数量,地区分布,传统节日,民族习俗和特色文化,历史名人 ...

 以下是关于仫佬族的介绍:
  1. 人口数量: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仫佬族的总人口为 277233 人。
  2. 地区分布
    •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数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少数散居在忻城、柳城、都安、环江、河池、融水、融安等县。
    • 在贵州省也有分布,主要居住在麻江、凯里、黄平、都匀、福泉等县。仫佬族居住的地区大多是喀斯特地形,群山叠翠,峰峦叠嶂,仫佬族大多居住在山地、半山地,村落依山而建。
  3. 传统节日
    • 依饭节:又称 “喜乐节”,是仫佬族最独特最隆重的节日,每三年立冬以后择吉日举行。整个活动历时一昼夜,由安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牛哥、合兵和送圣七个程序组成。节日期间,人们会办道场,请天神下凡,保佑仫佬族人物阜安泰、六畜兴旺、人丁昌盛。
    • 春社节: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仫佬族会过春社节。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社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还会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如唱山歌、舞草龙等。
    • 牛生日:农历四月初八是仫佬族的牛生日。家家户户会清扫牛栏,把牛洗刷干净,给牛送上好饲料,让牛歇息。人们还会杀鸡宰鸭备酒祭 “牛栏神”,并用枫树叶汁泡蒸黑糯米饭祭祖先。祭毕,先让牛吃黑糯米饭团,然后人才吃,以此表示对牛的敬重2
    • 三月三:和其他一些民族一样,仫佬族也过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青年男女则会对歌谈情。
    • 四月八:部分仫佬族地区会过四月八,传说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人们会到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
  4. 民族习俗和特色文化
    • 服饰文化:仫佬族的服饰一般为青蓝色,过去多为自己纺、织、染、缝。清代,妇女穿筒裙,现在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盘髻,戴着精致的耳环、手镯、戒指。男子穿对襟衣服2
    • 饮食文化:以稻米、玉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食品,尤其喜欢辣椒和糯米饭。特色食品有桐叶粑、特大粽粑等。
    • 居住习俗:仫佬族一般聚族而居,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居住在同一村寨内,房屋多为土墙瓦顶。
    • 民间艺术
      • 彩调戏:是仫佬族的传统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融合了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内容多反映仫佬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 傩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氛围,通常在祭祀、庆典等场合表演。
      • 民歌:仫佬族人民善于唱歌,民歌题材广泛,包括劳动歌、情歌、叙事歌等,以 “随口答” 的形式最为独特,歌手们能够即兴创作歌词,对答如流。
    • 婚俗:仫佬族的婚俗较为独特,女儿出嫁时会系上母亲亲手制作的衣物。婚礼当天有 “对歌到天明” 的习俗,新郎与伴郎在屋外,新娘与送嫁十姐妹在屋内对歌。
    • 禁忌:挖煤时不许讲不吉利的话;进门时不能踏门槛;忌食猫肉、蛇肉,有的地方还忌食狗肉和猪心。
  5. 历史名人
    • 仫佬族历史上有一些在本民族中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但可能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是特别高。由于相关历史记载和宣传相对较少,较难列举出广为人知的仫佬族历史名人。不过,仫佬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为自己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奋斗,他们的集体智慧和贡献也是值得铭记和尊重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