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介绍 人口数量,地区分布,传统节日,民族习俗和特色文化,历史名人 ...

 以下是关于苗族的介绍:
  1. 人口数量:根据 2021 年的数据,中国境内苗族人口有 11067929 人。
  2. 地区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贵州省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地区;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也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湖北省的苗族绝大部分集中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省的苗族主要分布在宜宾和凉山等地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较多苗族分布;海南省的苗族则是明嘉靖、万历年间,为加强海南防务,征调广西的苗族而落籍。
  3. 传统节日
    • 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区苗年具体时间不尽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一般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有的在农历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猪日),有的在九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个卯日(兔日)或丑日(牛日)举行。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讲究 “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制 “年粑” 互相宴请馈赠。
    • 苗族姊妹节:又称 “姊妹饭节”,苗语叫 “浓嘎良”,以苗族青年女子为中心,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过节。主要活动内容包括邀约情人游方对歌、吃姊妹饭、跳芦笙木鼓舞、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等,被喻为 “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是 “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 鼓藏节:俗称 “吃牯脏”,是苗族祭祀本宗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是以血缘宗族为单位进行的祭鼓活动,每隔 12 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达 4 年之久。
    • 芦笙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不同地区举办的时间有所不同。例如舟溪甘囊香苗族芦笙节是黔东南最大的苗族芦笙盛会之一,每年自农历正月初三开始,由以舟溪为中心的周边各苗族村寨按照传统顺序依次举行小规模的芦笙会后,最后汇集到舟溪甘囊香芦笙堂举行总会。
  4. 民族习俗和特色文化
    • 服饰文化:苗族服饰种类繁多,工艺精美绝伦。上着 “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银饰、苗绣、蜡染、织锦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元素,被史学家誉为 “穿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文化”。银饰制作工艺复杂,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苗绣技法大体分为 12 类,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极高水平,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深含民族的文化,表达民族的情感。
    • 饮食文化:苗族人勤农桑,食物以稻作文化为基础,喜食糯米,特色美食有酸汤鱼、腌鱼、腌肉等。
    • 居住文化:苗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房屋多为吊脚楼。吊脚楼通常建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不等,是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木楼,适宜苗族人民起居劳作。
    • 民间艺术
      • 音乐:苗族民间音乐多姿多彩,底蕴厚重。歌谣有古歌、飞歌、叙事歌、酒歌、情歌、孝歌、儿歌等,各有特色。
      • 舞蹈:民间舞蹈奔放豪迈,气吞山河。有芦笙舞、芒筒舞、铜鼓舞、板凳舞、烟杆舞等。
      • 文学:拥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如《苗族古歌》等,反映了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
  5. 历史名人
    • 沈从文:虽然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存在一定争议,但他的祖母是苗族,他对苗族文化有着深厚热爱。他的作品如《边城》等,展现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对苗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 熊希龄: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苗族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