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介绍 人口数量,地区分布,传统节日,民族习俗和特色文化,历史名人 ...

 以下是仡佬族的相关介绍:
  1. 人口数量:根据 2021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仡佬族的人口数为 677521 人。
  2. 地区分布: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及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冈、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此外,在云南、四川等省也有少量分布。
  3. 传统节日
    • 祭山节:农历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仡佬族会举行祭山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时准备祭品,在山上特定地点进行祭祀活动。
    • 吃新节:每逢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仡佬族采摘新庄稼祭献祖宗,又叫 “尝新节”“献新节”。这是一个感恩丰收、品尝新粮的节日,体现了仡佬族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 年节: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称 “除夕”,正月初一至十五为过年时间。期间有打糯米粑供祖、贴春联、拜年等习俗。还有一些特色活动,如初一抢银水(早起挑水)、吃汤圆,年节期间玩龙舞狮、踢筵子、打蔑鸡蛋等。
    • 敬牛节:十月初一,仡佬族人民对耕牛表达敬意和感激,因为耕牛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这一天会给牛放假,让牛休息,并且给牛喂食好的饲料。
    • 祭树节:正月十四,仡佬族会祭祀树木,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的保护意识。
    • 祭田母节:二月初二,祭祀田母,祈求农田丰收。
    • 敬雀节:仡佬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恩与回馈的节日,通过祭祀、歌舞、美食等方式,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感激之情。
  4. 民族习俗和特色文化
    • 服饰文化:仡佬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较为朴素简洁。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外罩长袍或短褂,下着长裤,束腰带,头裹青布或白布头巾。女子一般穿大襟上衣,下着长裤或百褶裙,有的还会佩戴银饰,如耳环、手镯、项链等。
    • 饮食文化:主食以玉米、稻米为主,喜食酸辣食物与糯米糍粑。特色饮食有砸酒、油茶等。砸酒是将酒酿好后,装在坛子里,饮用时用竹管插入坛中吸吮,别有一番风味。
    • 建筑文化:仡佬族的传统建筑多为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风格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具有通风、防潮、防虫等功能。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竹子、石头等,建筑结构稳固,工艺精湛。
    • 文学艺术:仡佬族的口头文学丰富,有传说故事、诗歌和谚语等多种形式。民间音乐有民歌、吹打乐等,舞蹈有芦笙舞、踩堂舞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此外,仡佬族的傩戏也非常有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宗教信仰:仡佬族人普遍存在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等原始信仰崇拜,奉祀多神,如 “竹王”“蛮王老祖”“山神”“大树神” 等。
  5. 十大历史名人:仡佬族历史上可能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等原因,较难明确列出广为人知的十大历史名人。但在仡佬族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为民族的传承、发展和文化的延续做出贡献的先辈,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只是可能没有在更广泛的历史记载中留下详细的信息。不过,每个仡佬族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为民族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共同铸就了仡佬族的历史和文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