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历史上派别众多,难以确切统计具体数量。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派别分类介绍:- 按历史时期主要流派划分:
- 东汉时期:
- 太平道:东汉灵帝熹平年间,由张角创立,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太平道曾组织过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逐渐式微,但在民间仍有秘密流传。
- 五斗米道:由张道陵创立于东汉,因要求入道者交五斗米而得名。张道陵的后人张衡、张鲁在巴蜀地区发展了该教派,其组织系统称作 “治”,在巴蜀一带设立了 24 个 “治” 作为处理道教事务和祭祀的地方。
- 两晋南北朝时期:
- 南天师道、北天师道:是五斗米道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演变。
- 楼观派:起源于陕西周至县的楼观台,对后世道教的理论发展和经典传承有重要影响。
- 上清派:东晋时由杨羲、许谧等人创立,奉魏夫人为始祖,该派注重修炼上清经法,陶弘景以后上清派又称为茅山宗,在隋唐以后成为道教的主流派别之一。
- 灵宝派:以葛巢甫所传的《灵宝经》为主要经典,强调符箓科教和斋戒仪式。
- 唐宋时期:
- 茅山上清、阁皂灵宝、龙虎天师:北宋以后形成的三山符箓道派,逐渐受到统治者尊崇。其中,茅山上清即上清派在茅山的发展;阁皂灵宝以阁皂山为中心传播灵宝派教义;龙虎天师则是天师道在龙虎山的传承。
- 神霄派:出现于两宋之际,重视符箓咒术和内丹修炼的结合,在北宋末和南宋时期有较大影响。
- 清微派:主张内炼与符箓并用,强调道气的作用,其法术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 金丹派南宗:亦称紫阳派,以修炼内丹为主,主张性命双修,其代表人物为张伯端。
- 金元时期:
- 真大道教:金初刘德仁所创,主张 “苦节危行”,以忠君孝亲、诚以待人、俭朴自持为教义。
- 太一教:萧抱珍创立于金代,以 “太一三元法箓” 为主要法术,强调道、儒、佛三教合一。
- 全真道:王重阳创立,倡导三教合一,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内丹修炼,要求道士出家、茹素、住观。
- 按其他方式划分:
- 按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 按人划分: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等。
-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等。
元代以后,道教的主要派别逐渐演变为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正一派主要传播于江西、江苏、上海、福建等地,道士可以有家室,为在家道士;全真派道士则大多分布在其他地区,要求茹素、出家、住观。需要注意的是,道教的派别划分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划分方式反映了道教在不同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