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由来和历史发展

 壮族的由来
  • 族源追溯
    • 百越后裔说:壮族的主体是由秦汉时期世居岭南的西瓯、骆越人发展、分化演变而来,是古西瓯、骆越的后裔和主要分支。西瓯和骆越主要居住在今天的广西、广东西南部、云南东部和越南北部等区域。根据体质人类学的考察,现代壮族人的体质特征与柳江县通天岩出土的距今约 4 万至 5 万年的 “柳江人” 化石和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人体骨骼特征相当接近,显示了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这表明壮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 融合其他民族成分说: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壮族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其他一些民族成份。如战国时期吴越国被楚国灭并后,一部分居民外迁进入岭南;西晋南北朝以来从今四川一带也有人移居岭南;秦汉以至明清时期先后有中原汉族移居广西,这些外来居民有的逐渐融合到壮族先民的族群之中。
  • 称谓演变
    • 先秦商周时期:壮族先民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当时中国将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岭南地区称之为 “百越”,壮族先祖便生活在 “百越” 的西瓯和骆越地区。
    • 秦汉时期:秦朝称之为 “越”,汉朝对西瓯、骆越等地的民族出现 “蛮”“俚”“乌浒(三国后消失)” 的称谓。
    • 晋唐时期:东晋时,岭南地区的民族被称为 “僚”。唐五代时期,出现以地域或者以大家族姓氏命名的称呼,如 “西原蛮”“黄洞蛮” 等。
    • 宋元时期:“布土”“土人”“撞” 等称呼开始出现,还有自称侬、俍、沙的。
    • 明清时期:“撞” 演化为带有侮辱性的 “獞”。到了清代 “僮” 的称呼已经广泛地在广西、广东西部流传开来,成为壮族最普遍的族称之一。
    • 新中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民族识别时将其定为独立的少数民族之一,起初称为 “僮族”,后在 1965 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 “壮族”。

壮族的历史发展

  • 先秦时期:商周以前,壮族先民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缺乏具有体系的社会组织,每个部落有自己的图腾、酋长或军事首领。到商周时期,壮族先民逐渐形成农耕文明,生产力提升促使私有制诞生。
  • 秦汉至隋朝1
    • 秦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攻岭南并统一该地区,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推行郡县制,采取派遣军队戍守、汉人南迁、发展经济等政策,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使西瓯、骆越地区出现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文化交融的现象,但奴隶制占据主要地位。
    • 南越国时期:秦朝灭亡后,赵佗成立南越王国,团结和利用岭南各族中的上层人物,推行 “越汉和亲”、越人自治的政策,加强对南越国的统治。
    • 汉朝:汉武帝时,岭南再次归附中原汉族政权,西汉初期实行 “以其故俗治” 的统治政策。汉昭帝时征发西瓯、骆越的 “夷兵” 攻打其他民族的反汉斗争。
    • 魏晋南北朝至隋朝:中原战乱频繁,许多中原人迁居岭南,加快了岭南的封建化进程,世居岭南的俚、僚等大姓奴隶主雄踞一方,各占一方。隋朝恢复秦汉的郡县二级制,延续汉朝对岭南各族的民族政策,但大部分时间无力统治,当地人以首领为核心聚群而居。
  • 唐宋至明清
    • 唐宋:唐王朝实行羁縻府州县制度,任命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刺史、县令等,间接实现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辖。但唐朝赋税苛重、存在民族偏见,引发壮族人民多次起义。宋朝仍延续唐朝的统治措施,宋初壮族的侬智高率领 “侬” 部落起义,随后宋朝开始初步推行土司制度,并在元朝得到全面实行。这一时期,壮族和汉族交流增多,社会逐渐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
    • 明清:明朝仍然延续土司制度,土司府、州、县甚多。清朝为加强控制实行 “改土归流”,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地方统治。
  • 近现代
    • 新中国成立前:壮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斗争,如瓦氏夫人曾在明朝时期抗击倭寇。
    • 新中国成立后:1958 年 3 月 5 日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1965 年广西僮族自治区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