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的由来和历史发展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由来和历史发展过程较为复杂
  1. 族源
    • 与回鹘的关系:一般认为裕固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唐代后期的回鹘。公元 840 年,漠北回鹘汗国被黠戛斯部打败,引发回鹘大迁徙,其中一部分回鹘人迁徙到河西走廊。这部分回鹘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其他民族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 与古代其他民族的联系:裕固族的族源也与秦汉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候的敕勒或铁勒有一定的渊源。这些古代民族在历史的变迁中,其部分族群不断迁徙、融合,为裕固族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 历史发展
    • 唐代 “甘州回鹘”:唐开成五年(公元 840 年)后,迁徙到河西走廊的回鹘人初至河西时,依附于统治这一地区的吐蕃人。唐大中五年(公元 851 年)左右,唐朝将领张义潮收复河西十一州,此后甘州回鹘又依附于张义潮,在名义上归附了唐王朝。约在唐光化三年(公元 900 年)左右,甘州回鹘攻占甘州城(今甘肃张掖),初步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此后,甘州回鹘汗国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密切、友好的关系,中原王朝也曾多次册封甘州回鹘可汗。
    • 宋代 “黄头回纥”:11 世纪初,甘州回鹘汗国被西夏灭亡。甘州回鹘汗国灭亡后,其各部四处散落,其中一支被称为 “黄头回纥”。这支 “黄头回纥” 的位置在沙州(今敦煌)以南,柴达木盆地以北,西到今罗布泊、若羌一带,地跨今河西走廊之西南、青海省的西北部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之东南。
    • 元明时期 “撒里畏吾” 和 “撒里畏兀儿”
      • 南宋宝庆二年(公元 1226 年),蒙古大将速不台攻下撒里畏吾地区,这里的 “撒里畏吾” 便是 “黄头回纥”。此后撒里畏吾人便被纳入了蒙古汗国及随后建立的元朝的统治之下。元世祖忽必烈分封诸子为王镇守边远地区,不少蒙古部落进入撒里畏吾地区游牧,使撒里畏吾人融入了很多蒙古族文化的内容。
      • 元朝灭亡后,明洪武三年(公元 1370 年),撒里畏吾人地区的统治者元宗室宁王卜烟帖木儿归附明朝,并被封为 “安定王”。明王朝在撒里畏吾人地区设立了安定卫、阿端卫和曲先卫等 “关西七卫”。到明代中后期,撒里畏兀儿人和蒙古人长期杂居,基本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被称为 “撒里畏兀儿”。
    • 明代中后期东迁:由于关外诸卫各自为政、相互攻杀,以及外部势力的侵扰,撒里畏兀儿人选择东迁。明王朝将他们安置到了肃州(今酒泉)南山和甘州(今张掖)南山地区,这大体上就是今日裕固族居住的地区。
    • 清代 “黄番七族”:清初,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占据南疆并威慑甘青西部,裕固族向其纳税称臣。康熙三十五年(公元 1696 年),清朝消灭准噶尔蒙古主力,裕固族归附清朝。清政府将裕固族划分为 “黄番七族”,即七个部落,并封授了各部落的头目、副头目以及 “七族” 之上的 “黄番七族总管”。
    • 近现代时期:自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后,裕固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中国人民一样,受到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民国初期,裕固族地区分别由甘州镇守使和肃州镇守使管辖。1931 年以后,军阀马步芳的青海军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和西部,裕固族处于马家军阀的统治下。
    • 新中国成立后:1954 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经过与裕固族人民的协商,确定以 “尧乎尔” 音译相近的 “裕固” 作为族名,蕴含富裕巩固之意。新中国成立后,裕固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