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由来和历史发展过程如下:
- 族源:
- 一般认为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在 2000 多年前就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中国史书上对其先民曾有过多种称呼,如 “鬲昆”“坚昆”“契骨”“纥骨”“黠戛斯”“辖戛斯”“吉利吉思”“乞儿吉思” 等。这些不同的称呼在不同历史时期反映了柯尔克孜族先民的发展和变迁。
- 关于柯尔克孜族的起源还有一些传说,比如在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传说中,认为他们是由 40 个部落联合形成的,“柯尔克孜” 一词有 “四十的复数” 的含义,可解释为 “四十‘百户’”,也就是四十个部落。
- 历史发展:
- 古代时期:
-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 3 世纪末,匈奴征服的北方诸族中就有 “鬲昆”,即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当时他们居住在匈奴以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北的吉尔吉斯湖周围,活动地区为阿辅水(阿巴根河)与剑水(叶尼塞河)之间。后来,柯尔克孜族先后为鲜卑、柔然等族所统治。
- 隋唐时期:隋唐之际,柯尔克孜族被称为 “契骨”,最早受突厥的统治并与突厥有姻亲关系。唐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黠戛斯首领亲赴唐朝要求归属,唐朝以其地设坚昆都督府,封黠戛斯首领左屯大将军坚昆都督。9 世纪 20 年代,黠戛斯在其首领阿热领导下逐渐强盛,发动了反抗回鹘统治的斗争,并在公元 840 年推翻回鹘汗国,建立黠戛斯汗国,建都于牢山(约今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以南赌蒲(约今图瓦)地区。
- 宋元时期:10 世纪时,契丹族兴起,黠戛斯成为契丹政权辽的属国,辽在辖戛斯设 “辖戛斯国王府”。元代称柯尔克孜族为乞儿吉思或吉利吉思,1206 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将包括柯尔克孜在内的百姓分封给自己的弟弟豁儿赤。
- 明清时期:
- 明代,柯尔克孜族受瓦剌部统治。16 世纪时,在叶尼塞河一带的柯尔克孜族分成四个部分,被称为四个王国。17 世纪初,准噶尔部逐渐强大,柯尔克孜族大部分成为准噶尔的属部和属地。
- 清朝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18 世纪初,布鲁特人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以游牧畜牧业为主。19 世纪中叶,俄国势力逐步东侵,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大批柯尔克孜部落划归俄国。
- 近现代时期:
- 辛亥革命以后,新疆柯尔克孜族人民经历了不同的统治时期。1916 年,中亚地区的柯尔克孜族因不堪忍受沙俄的专政统治而进行反抗,遭到残酷镇压,大约 15 万柯尔克孜族难民迁到中国北疆伊犁、南疆阿克苏、乌什、喀什、伽师等地。
- 抗日战争爆发后,柯尔克孜族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新中国成立后,柯尔克孜族人民获得了解放,开始了新的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总的来说,柯尔克孜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周边民族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如今,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其他一些地区。他们的传统文化,如英雄史诗《玛纳斯》、刺绣艺术、驯鹰习俗等,都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