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由来和历史发展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由来和历史发展过程如下:
  1. 族源
    • 古羌人说: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彝族主要来源于古羌人。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一支向西南游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支古羌人与西南地区的土著部落不断融合。古羌人到西南后,与百濮、百越等南方族群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了百濮、百越的文化,逐渐形成了彝族的先民。
    • 其他说法:关于彝族族源还有濮人说、卢人说、炎帝黄帝蚩尤为彝族的祖先说等,但这些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2. 历史发展
    • 先秦时期
      • 据彝文古籍记载,约公元前 12 世纪西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氏族部落政权,其主体即为彝族先民。该部落原居住在今澜沧江两岸及怒江一带,以游牧生活为主,后进入洱海地区并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建立了古莽国。
      • 东周末年春秋时期,昭通一带的彝族共祖杜慕(即仲牟由)在洛宜山举行六祖分支大典,杜慕的六子武、乍、糯、恒、布、默向不同地方分支。六祖分支后,六祖分别迁往各地,对彝族的分布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约春秋早期,在云南楚雄州境内出现了以彝族先民为主体的古滇王国,创造了青铜文明。
    • 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川、滇、黔等地的彝族先民部落已产生了一定的共性,汉史籍中统称之为 “西南夷”。秦王朝曾修 “五尺道”,加强了与西南彝区的交往,但此时彝区在政治上还不隶属于中原王朝。汉初在滇池地区设益州郡,滇池附近的部族包括原滇国属民、牢浸、靡莫等部族皆由滇王统治。
    • 魏晋时期:彝族分布区域不断扩大,包括云南、川南、黔西、桂西等广大区域,被统称为南中。中央政权在此设置郡县、推行屯田,夷汉交融不断加深。公元 339 年汉族大姓爨氏称雄南中,在与彝族等土著居民的通婚、交往中,爨氏最终被同化,这一时期的彝族被称作 “爨人”。
    • 唐宋时期
      • 7 世纪初,云南哀牢山北部及洱海地区的乌蛮曾形成 6 大部落联盟,史称 “六诏”。8 世纪时,“六诏” 之一的皮逻阁统一了 “六诏”,739 年迁都于今云南大理南,建立起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白、纳西等各民族在内的 “南诏” 奴隶制政权,唐王朝将其册封为 “云南王”。
      • 南诏灭亡后,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以彝族为主体的乌蛮三十七部的支持下于 937 年建立了大理政权,云南彝区走向了封建制。1100 年大理国政混乱,乌蛮三十七部中的 “些摩徙” 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在西南地区建立了 “自杞国”。
    • 元明清时期
      • 13 世纪后,西南彝区为元朝所征服。元王朝在民族地区一方面争取大理段氏及罗氏鬼国的首领以征缴彝族地方政权势力,一方面广泛设置土官,建立起了完备的土司制度。主要的土司包括水西土司、乌撒土司、普定路土司、普安路土司等。
      • 明代,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撒(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
      •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 “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 近现代:鸦片战争后,彝族人民深受苦难,为反抗剥削压迫,进行了英勇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彝族人民投入到新的革命斗争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彝族人民摆脱了封建制和奴隶制的枷锁,走上了社会主义的1道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蜀ICP备2021030633号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