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星象图是古人对天空中星星的观测和记录所形成的图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星象图介绍: - 汉代南阳汉画天象图:
- 发现地点:出土于南阳市。
- 构成与象征:该图由九块画石组成,总长 365 厘米、宽 153 厘米、厚 14 厘米,九块条石合成一幅图像,应是 “天有九重” 的象征。画像内容中部为四神及黄帝;左端为女娲及南斗六星;右端是伏羲及北斗七星,画间密饰云纹。中间部分的 “五星” 体现了汉代盛行的 “五行” 观念,即东方木对应帝太皞、兽苍龙;南方火对应帝炎帝、兽朱鸟等。伏羲女娲既是人类始祖神又兼日月神,被刻在墓顶,既有日月经天之意,又与中间 “五星部分” 构成完整的 “阴阳五行” 表达图式。这幅天象图充分体现了汉代天文星象复杂的文化构成,为研究汉代天文学提供了形象而直观的文物资料。
- 宣化辽代墓星图:
- 发现地点: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 构成与特点:绘于公元 1116 年,用于墓顶装饰。星图绘画在直径 2.17 米的圆形范围内,绘制方法为盖图式。图中心嵌着一面直径为 35 厘米的铜镜,外圈是中国的二十八宿,最外层是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从中可看出在天文学领域内中外文化交流的迹象。其顶部正中悬铜镜一面,镜的周围绘有莲花纹,以白灰为地,并涂一层淡蓝色表示晴空。在莲花周围绘北斗七星,四周绘五红、四蓝星,东为太阳,内画金乌,余红、蓝各四星,大体按正向和偏斜方向分布。
- 洛阳北魏墓星图:
- 发现地点:河南洛阳北郊。
- 构成与特点:发现于北魏孝昌二年(公元 526 年)的星图,全图有星辰三百余颗,有的用直线联成星座,最明显的是北斗七星,中央是淡蓝色的银河贯穿南北。整个图直径 7 米许,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年代较早、幅面较大、星数较多的一幅星象图。
- 敦煌星图:
- 发现地点:敦煌。
- 构成与特点: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古老完整星图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 649 年至 684 年间。星图内记录了超过 1,300 颗恒星以及 257 个中国星团或者说星宫方位,手绘星图上的恒星位置被精确到数度以内。
这些古星象图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认识水平,也体现了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历史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