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们都希望对未来尽量有所预知,借以达成目的、安慰心灵或赚钱养家。中国古代将这种试图预知未来的办法称之为“占”。占分三种:卜法、筮(音:是 指用蓍草作为预知未来介质的方法)法、梦占,另外还有基于以上发展出的星占和“八字”等。在卜、筮、梦三种占术中,卜法居首,筮法次之,梦占则只作为前两者的参考。 上图为陕西考古博物馆藏龙山文化时期的卜骨 既然要“占”,那就需要介质,而古人认为龟是一种神奇的动物,也就最为灵验,所以将龟腹甲与蓍草选为“占”的用料。另外,也将生活中产生的牛、羊、猪的肩胛骨作为“占”的用料。这些龟腹甲、兽骨有一个总称:卜骨。 上图为陕西考古博物馆藏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的卜骨 卜骨的制作首先需要精选完整、尽量平滑的龟腹甲、兽骨,之后加以修饰、锉磨,使之便于使用。完成以上工序后会在材料不平滑的一面挖出连续的枣核形凹槽,这称之为“凿”;然后再在槽的一边挖出不贯穿卜骨的圆坑,这称之为“钻”。经过以上操作,“占”的用料就准备好了。 上图为陕西考古博物馆藏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的卜骨 当对某一件事物需要预知时,取来这些卜骨,用燃烧至碳化的小木棒或烧红后稍微降温的金属棒在“钻、凿”的位置烧灼。因钻、凿位置较薄,在灼烧后卜骨会出现不定向的炸裂现象,这种炸裂痕迹被称为“兆”。占卜师再根据“兆”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凶吉祸福,并将之记录,这些记录被称之为“卜辞”。 上图为陕西考古博物馆藏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的卜骨 一条完整的卜辞又分记录占卜时间、人名的“叙辞”;记录要占卜事项的“命辞”;记录兆文所示结果的“占辞”;应验情况的“验辞”四个部分。这种记录兆痕及结果的卜辞最终就形成了甲骨文。 上图为陕西考古博物馆藏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带有灼烧痕迹的卜骨 “占”不是一次就出结果的。如果占的事情不大,灼烧卜骨会不多于三次;如果要占的事情很重要,则灼烧卜骨会不多于五次。一件卜骨会被使用至不能再用后,才会被埋入一个特定的专用坑中,并且埋入时还要举行仪式。 上图为陕西考古博物馆藏西安老牛坡遗址出土的商代卜骨 中国出土卜骨最多也最有名的地方是商代的殷墟遗址,这些卜骨的大量出土就和卜骨被集中埋藏有关。在陕西很多古遗址的考古挖掘中也出现有用来占卜的兽骨、龟甲,其中尤以岐山周公庙周代遗址出土的卜骨为最多。 上图为陕西考古博物馆藏岐山县周原遗址出土的周代卜骨 卜骨中,牛、羊、猪属于六畜,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其肩胛骨相对宽大,被用来占卜尚可理解,但古人为什么要选择乌龟的甲壳占卜呢?这是因为小小的乌龟壳因为其特殊的外形和纹理,被古人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另外,各人还有一个观点是觉得乌龟爬行速度较慢,对于被捕捉的唯一应对就是逆来顺受,忍着。 上图为陕西考古博物馆藏岐山县周原遗址出土的周代卜骨 古人认为,乌龟圆形的背甲和略呈方形的腹甲刚好符合“天圆地方”及“阴阳”的理念;龟背甲由龟首至龟尾的中间区域刚好有五块花纹,符合“五行”的理论,而这五块花纹中最中间的三块又刚好符合“天地人”的说法;在“天地人”三块花纹以外又环绕十块花纹(包含在象征五行中的龟首、龟尾位置的两块花纹),这又与“十天干”相符;环绕龟背甲一周的二十四块花纹则与“二十四节气”相符,再加上龟腹甲的十二块花纹对应“十二地支”。如此一来,天地人、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节气这些古人认知里构成世界的因素都集中在了乌龟的甲壳上。于是,能忍的乌龟就成了“忍着神龟”。 上图为陕西考古博物馆藏岐山县周原遗址出土的周代卜骨及卜辞 上图为陕西考古博物馆藏岐山县周原遗址出土的周代卜骨细节
关键词:
紫微斗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