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目天王是佛教中的重要护法神之一,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基本信息 名称含义:广目天王,梵名“毗留博叉”,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 在佛教中的地位:他是佛教三千大千世界观中四大天王之一,也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居住在第一重天,负责守护须弥山西面的西牛贺洲. 形象特征 外貌与服饰:通常身呈红色,一面二臂,头戴龙盔,身穿铠甲,面部表情多为忿怒相,双目圆睁且外凸,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有的形象中,其帔帛在头部作半环形,飘逸流畅垂于身体两侧,下端弯曲向上扬起. 法器:常见的法器是右手捉龙或蛇,左手托塔;《陀罗尼集经》记载其左手持矟,右手执赤索。龙或蛇代表着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而托塔等则有其特定的宗教寓意. 职责与象征意义 守护职责:广目天王负责守护西牛贺洲,率领诸龙族及富单那等守护西方瞿耶尼洲,保护该地区的众生和佛法不受邪恶势力的侵害,维护世间的正义和秩序. 宗教象征:手中的龙或蛇寓意世上的人、事、物皆变化无常,提醒人们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智慧去洞察世界的本质,不为外界的变化所迷惑。他作为群龙领袖,捉龙等形象寓意着能够降伏邪恶和烦恼。此外,广目天王与其他三大天王一起寓意“风调雨顺”,其中他代表“顺”,表达着百姓祈求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在佛教文化中的体现 寺庙造像:在佛教寺庙的天王殿内,常供奉有广目天王的塑像,与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多闻天王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佛教护法神的群体形象。这些塑像工艺精湛,展现了他的威武形象和神圣气质,如观复博物馆的铜鎏金西方广目天王坐像,头戴七叶宝冠,面部肌肉鼓胀,蹙眉瞋目,现忿怒相,身穿铠甲,右手缠盘龙,左手托宝塔,袍袖飞扬,动感十足. 绘画艺术:在佛教绘画作品中,广目天王也是常见的题材之一,如在一些唐卡艺术中,就常出现广目天王的形象,其画面色彩鲜艳、造型独特,与周围的绘画内容相互呼应,营造出神秘而庄严的宗教氛围. 相关传说与故事 封神演义:在《封神演义》中,广目天王被称为魔礼寿,是魔家四将之一。他与其他三位兄弟一起受商朝太师闻仲派遣,征讨西岐。魔礼寿的神兽是花狐貂,手中兵器为双鞭,在与西岐军队交战中,最终被黄天化发出的攒心钉杀死,死后被封神为四大天王之一. 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广目天王曾多次出现。如孙悟空为保护唐僧和锦斓袈裟,向广目天王借避火罩。此外,在一些情节中,广目天王还与其他天将一起协同作战,守护天庭和佛法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