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青华大帝全称为“东极青宫黄箓教主太乙寻声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之一,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名号渊源 - 《救苦诰》称其住在“青华长乐界,东极妙严宫”,故名青华大帝. - 据《灵宝领教济度金书》记载,其开度时为东极救苦大帝,祈禳时则为东极青华大帝. 神职与职责 救度众生:以“救一切罪,度一切厄”为职责,具备救生、荐亡以及引渡净土三种司职和神格,是天上、人间、冥界的共同救度者。能随声救苦,化身无数,或在天宫,或在人间,或在地狱,或化为仙童玉女、帝君圣人、天尊真人、男子女子等,寻声赴感,救拔诸众生,使其得离迷途. 接引亡魂:可引渡受苦亡魂往生,对于积德行善、晓道明玄而功德圆满之人,“乘九狮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其登天成仙. 化解兵革之灾:当启元始天尊化身东极太乙救苦天尊,敷三十二天玉字真文于高山岩谷大川之中,仍备九礼禳解,次行拾德,省悔自新,则兵戈偃息,立见太平,永保无倾矣. 形象特点 常见形象:通常被描绘为面慈心善、仙风道骨的老者形象,身披圣洁道袍,手拈仙枝,拂尘一甩二勾,渡苦接引,脚踩仙鹤,身后莲花祥瑞放射光芒,展现出其慈悲与神圣的气质. 狮子明王形象:在外道摄邪时则呼为狮子明王,具有降伏邪魔外道的威严形象. 神格演变与发展 起源:太乙最初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星名,也称作太一,其在星图中的位置是紫微宫阊阖门中。战国时期被认为是天帝之神,主管十六种神。东汉末,道教创立后,吸收了太一信仰,把太乙神尊为“天皇太乙”,并且加以供奉和祭祀. 形成:东极青华大帝作为太乙救苦天尊的神格形象大约形成于六朝中晚期,当时的诸多道经中便有其相关记载,是当时道教在度亡和预修方面主要礼敬、忏悔的对象. 发展:唐代,太乙天尊信仰便受推崇,被列为三代天尊之一。唐宋时期出现了叙述太乙救苦天尊神格的主要经典。两宋时期,道教科仪中出现了大量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体神明的度亡科仪,其形象也逐渐定型,并被神霄派奉为“九宸上帝”之一 。南宋时被位列六御之一。元代时期,其名号前被加以“东极青玄老君”或在名号后加“青玄上帝”,东极青华大帝的名号则更多地出现在元代六御组合中. 相关经典与祭祀 相关经典:《太一救苦护身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金箓妙戒九幽拔罪经》等经典中均有对东极青华大帝的记载与赞颂,阐述了其神格、神职及救度众生的事迹与方法. 祭祀活动:其诞辰日为农历十一月十一日,各宫观会举行庆典活动,一些地区还会举办庙会。在道教的祭孤科仪、水火炼度仪、灯仪、铁罐施食科等超度法事中皆以东极青华大帝为主神. 化身与尊神体系 化身:有九千九万亿的化身,但同归于一个太乙救苦天尊,如十方救苦天尊、十方飞天神王无极救苦天尊、随缘往生天尊等都是其化号。且其化身十方救苦天尊又化为坤府十殿冥王慈仁真君. 尊神体系:与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北极紫微大帝等合称为“六御” 。与过往大慈元始天尊、见在大慈虚皇天尊合称“三代天尊”。与朱陵天尊、度命天尊合称“三救苦天尊”。与神霄玉清真王、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等合称“九宸上帝”“神霄九宸”,同时其与玉清真王又同为元始天王八子,合称“元始八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