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封号经历了以下变化: 南宋时期: - 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恢复官职,追谥“武穆”,并改葬于临安栖霞岭,在鄂州建“忠烈庙”。“武穆”一词,按照《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解释,“威强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是对岳飞能克定祸乱且具崇高道德的肯定。 - 宋宁宗嘉定四年,追封岳飞为鄂王。 - 宋理宗景定二年,临安府太学中的土地庙改称“忠显庙”,岳飞被封为庙神“忠文王”。 元朝时期:元至正九年,元顺帝将岳飞封号在宋代基础上增加“保义”二字. 明朝时期: - 明洪武九年,明太祖诏岳飞仍称武穆,从祀历代帝王庙,配宋太祖享。 - 隆庆四年,明穆宗诏岳飞仍谥忠武 。 - 万历四十三年,明神宗封岳飞为“三界靖魔大帝”。 清朝时期:雍正四年,雍正下令将岳飞移出供奉了几百年的武庙,此后满清官方将岳飞定型在“精忠”的框架里,称其为“精忠岳飞”. 民国时期:民国十七年,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将岳飞与伏羲、神农、黄帝、孔子、孟子、关羽等十二位历代名人列为“先哲类神祀飨祭”,并将关羽、岳飞合祀,庙号“关岳”. |